English

认知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999-02-10 来源:光明日报 孙汉银 我有话说

知识一般以感知觉、表象、概念、命题或图式等主观表征存在于人脑中。柯林斯认为相互联系的概念在头脑中按不同层次,构成一种语意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由节点和连线组成。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的关系。认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的认知结构,而优化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的、呈网络结构的。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以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在依据新经验对他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也即是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对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使得他们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解,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教学不是无视旧经验而从外部加入新的知识,而是要帮助学习者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改造,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些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奉效,它需要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同时,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现实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地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发展的可能。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是要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和学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每节课上的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而达到构建自己认识心理结构的目的,学生在掌握重点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内容都不能理解,只是在某些方面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这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学习难点不仅有知识上的难点,而且有思维上的难点和情感上的难点。

按照认知建构主义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据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的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辅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节点”现象。它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精讲”,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多练”。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结构安排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目的和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本学科优化的知识结构,对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目前教研部门每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教材分析”。教研组在备课时也把教学重点的确定作为重要的讨论内容,这些对于帮助教师准确教材重点是有帮助的。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加强对大纲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

其次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面,设计好一节课的“铺垫”,也即“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和掌握重点内容的难点所在。按照认知建构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也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导入”要精练,最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学习实际进行导入;目的要明确,围绕教学重点,导出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由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已经有所估计,但是由于教师的导入语言(包括语调)的出入,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知识结构有差异,往往学生暴露出来的学习难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知识上的难点,也有思维品质上的难点,当然也会有非教学重点上的学习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全班大部分学生对于掌握教学重点的学习难点所在,从而为下一步教师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做好准备。教师决不能主观地想象学生的学习难点,更需要学生自己感觉到难点所在。

“真正”的学习难点能够使学生陷入“难熬”的困境,如果教师善于并肯于抓住难点,就必然能够造成教学进程中的高峰———学生似懂非懂,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求知热情。此时,学生最容易犯错误,是学习的关键点,因为克服了它,学习重点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困难,掌握不了学习重点。同时难点有时汇集学生掌握类似知识所需“策略”最集中的地方,解决好难点问题,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对于导入是不能走过场的。

第三,找到了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点拨了。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很多原有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如果此时老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老师不要讲得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扶持,做好“搭桥”工作,使学生顺利地克服学习难点,掌握学习重点。点拨的时候教师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彻底理解,而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即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以利于学生尽快地突破难点。

难点突破以后,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整理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练习或思考题。所以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室内给以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料,包括图书资料、学具、电教软件等。对于个别学生教师要给以个别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向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讲解。

在课堂结束时要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有一定高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作铺垫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如有必要也可以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

(作者系北师大实验小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